前面提到參加採訪,補貼了一部分的旅費。這篇就來說說別個國家的觀光是如何進步再進步。
募集的對象是在某個時間區間內在首爾旅行三日以上的遊客,採訪的時間由主辦方指定日期預計是三個小時,這幾個條件,估計就篩選掉了團體旅行的遊客,畢竟跟團的行程表固定,不太可能說改就改。再說了,團體旅行的遊客,大概沒幾個會自已上官網去找資訊做功課吧!?
最後敲定我參加以普通話訪談,所以說中文的遊客都是集中在這場。不過主持人說韓文,我們大家是戴著耳機聽現場口譯(口譯人員有兩位,不在現場),好有被尊重的感覺。
採訪當天先請我們填寫了幾個問題,是英文問卷,害我傻傻的寫英文,後來偷瞄別人,寫中文也是可以啦!問卷內除了行程和活動外,還問到好和不好的印象等等,基本上後面的訪談,都是繞著這幾個主題跑。
個人認為找背包客訪談是很正確的方向,背包客的食衣住行育樂,全部都要自已解決,沒有導遊或領隊可以幫忙,一個國家的觀光資源好不好,是不是tourist-friendly,背包客往往有最深的體會。
連同我同時接受訪談的有7位,其中有帶爸媽同遊的母女、有已經去了18次首爾的香港couple、有短期交換的學生,還有到職前出來旅行的文青,以及帶著60歲老母雞和5歲小小馬專攻自然路線的我。果然是旅遊方式、興趣不一樣的旅客,對於每個問題的回答都不同,很好玩。
主持人的問題順序我已經不太記得, 提幾個有意思來思考。
為什麼到首爾?來學韓文、學韓國舞蹈、來看韓劇裡的風景及美食、來走博物館學手工藝跟我這個單純因為機票便宜而來的人。
旅遊的模式?當天聽到的,大部分是自助旅行,走日、韓、泰、歐美等相對安全的路線,我的回答則是隨著年歲增長加上帶著孩子,目前都是傾向飛行時間不長、較安全的國家。
首爾讓人覺得好的部分?觀光資訊很完善、廁所很乾淨、年輕人的英文普遍都不錯、交通網絡四通八達。
首爾讓人覺得不好的部分?街道上的垃圾桶太少、人行道不夠平整、無障礙設施不夠普遍、人車太多、公車報站系統不夠明確、某些地鐵站像是水原站和首爾站這種觀光門面很髒亂-首爾站外有很多遊民,夜晚會有垃圾成堆的放在人行道上-首爾並沒有垃圾不落地的措施,雖然有分類,但卻是在晚上八、九點就開始集中堆放,這點真的是少見於各國首都,以及某些中譯真的讓漢語系的我們看不懂…菜單的中文化或英語化可以更普及等等。
因為我帶了幼兒,她特別問了是否有不方便之處。說真的,除了韓國食物大部分偏辣,其他還真的沒什麼不便,我們是放山三代啊!
周遭的人對首爾的印象?果然大部分都是韓劇、韓星、美食等等。事實上,我身邊仇韓跟哈韓都挺兩極…
去了哪些地方?即將去哪些地方?馬場洞、仁寺洞、東廟、南怡島、韓服體驗跟我所說的漢陽都城。
為什麼選擇去了這些相較於明洞,比較不同的地方?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像是明洞及首爾塔這樣的地方已經太觀光、人潮太多,傾向找團客不會去的地方。
購物呢?來首爾會買什麼?面膜、美妝等等,香港人認為首爾的衣服很好買,可以買到made in Korea有品質的衣物,交換學生的台灣妹妹倒是認為衣服沒有想像中吸引文,台灣文青則是覺得去某些古著店挖寶很有趣,我呢,則是沒什麼購物行程…
那為什麼不購物呢?台灣文青覺得藥妝沒有日本的有名,我則認為什麼東西台灣都嘛買得到,韓國又不像日本很會搞季節限定或是地區限定,沒有吸引人買的誘因。
會不會再來首爾?大家都說會,我也是,因為我想走完首爾步道啊!
用一句話來形容首爾?這個問題有難倒大家,大家都思考了很久。我呢,最後說的是:出乎意料自然的首爾。首爾,應該說是包含我已經去過的幾個南韓城市,對於自然的保護做得很好,路線也規劃的很完善,步道的鋪設及步道旁的環保廁所可以說是完勝台灣,非常值很我們借鏡。
南北韓關係趨於緩和,會不會影響遊客到訪的意願?遊客的看法?這個問題大家也愣了一下,沒料到會忽然和政治有關係。我的回答則是,身為台灣人,常常被問到台灣大陸是否該統一這類的看法,其實我們都不是政治決策者,只是平常的民眾,和平、不影響到日常,對我們來說並不會對旅行造成問題。
交換學生台灣妹妹則是認為南北韓如果統一並不好,因為兩方生活差距太大,如何達到公平,會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。
是否有意願到北韓去旅行?香港couple在這意見出現分崎,女生覺得北韓太可怕,上次還發生好好的人進出,昏迷著出來最後死亡的案例。這新聞我是有印象的,不過好像也跟那大學生去拍攝到指定區域外有關係,在這種共產集權國家,跨越底線本來就是有風險。男生則是認為開放的話,他想要去看看,如果已經開放,那就有一定的安全保障。我的意見是,如果到北韓可以自由活動不用跟團,當然可以去旅行。
其實還有提到南韓的政治面、我們如何訂住宿、交通如何安排、使用哪些社群軟體、如何獲得旅行資訊、官方網站是不是有要改善的地方、台灣的blogger有多厲害等等…
目前,官方在推一個首爾探索卡(Discover Seoul Pass),也詢問我們會不會想要使用、是否有更好的建議及如何推廣等等。我在猜想,這個探索卡的發行必然不如官方預期,所以才會特別提出。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介紹,事實上我覺得這卡的最大敗筆就是限時。不管是24小時還是48小時,對於不獵人頭不打到此一遊的旅人來說,完全沒有吸引力。光一個昌德宮,全部看完就4個小時了,哪還有體力去衝景點數!台灣文青也建議他們改成像是類似博物館月票的方式,時間拉長…
(Nielsen Korea就是在這棟大樓裡,我們也在裡頭坐了三個小時)
說真的,9:30進去,12:30出來,有被榨乾的錯覺。主持人很認真的問每個人的看法,我們也很認真的回饋給她。她也清楚表示某些建設不是短期可以完成,但像是中譯、無障礙等等,下回我們再來,就會看到更好一點的首爾…
不論韓國人的民族性討不討喜,但是他們某些作為確實是值得我們學習。除了考察外,也應該要站在使用者的視角去看使用者的合意度,不斷不斷的反省、接收回饋,才有空間去進步。
中間還有一個問題,很適合用來做這篇文章的結尾。
為什麼會到國外旅遊?為了更愛自已的國家。有時候覺得這地方不好,暫時跳離後,換個角度,又會發現新的視角、新的美麗故鄉,也許,打拼打拼,我們也會更好。
P.S.研究了一下,Neilsen在台灣也有,就是尼爾森。
留言列表